籍貫
解釋:
指祖居(祖籍地)或原籍 [the place of one’s ancestors' birth or origin]
祖籍地是一個家族族群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籍貫。籍貫和父親及本人的出生地沒有關系。籍貫簡而言之就是填你的祖宗們的長期生活的地方,就是你的根在哪里籍貫就是哪里。
籍貫從父、從祖籍,祖籍是指祖輩的長久居住地,按現在的地域劃分填寫。省/自治區/直轄市 + 區/縣
沒有明確規定幾代,但“祖輩的長久居住地”這個定義,對于絕大多數人應該還是很容易確定的。
祖父的出生地這一說,是[2]1999年全國范圍內重新填寫新版《干部履歷表》時,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家檔案局聯合下發的“填寫說明”里產生的一個歧意,后來的歷次文件都把這一說法取消了。
籍貫和戶籍是兩個概念。戶籍是兒子或女兒出生后落戶口的地方。戶口可以因為工作原因、學習原因經常變動。籍貫是穩定的,是不會輕易變動的了的。
籍貫也不是父親出生地和本人的出生地。因為隨著工作流動性的加大,孩子的出生地會出現不同的地點。但是你的根在哪里你的籍貫就是哪里。只有在不知道或者忘記了自己祖籍的情況下才以父親出生地或本人的出生地
作為籍貫。
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籍貫是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人,今江西省婺源人。國民黨執政前婺源屬于安徽,國民黨執政后改劃到今江西省。朱熹唐朝到南宋的父系朱姓祖籍是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本屬安徽),生于南劍州,原屬南劍州(今南平)尤溪,今屬福建尤溪縣),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年輕時,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翚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求學僑寓于延平、建州、建陽、崇安一帶(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脈)。朱熹的例子非常適合現代大量人口頻繁遷徙的情況下,解決如何填寫籍貫:朱熹雖然生于南劍州尤溪縣,后來又遷到建陽一帶,但是朱熹唐朝到南宋的祖籍在婺源,所以朱熹的籍貫是徽州婺源,即朱熹是徽州婺源人。
[比如胡-錦- 濤-祖輩的長久居住地是在安徽績溪,太祖父遷到江蘇泰州定居,胡本人是在泰州出生長大的。原來籍貫一直填江蘇泰州,后來根據中組部的建議及個人意愿改回安徽績溪。摘自:http://club.pchome.net/topic_1_15_2982117.html]